生物类似药行业格局重塑:在研发、产能与监管中寻找平衡

来源:bob博鱼    发布时间:2025-11-21 11:34:10

  一款原研生物药的年治疗费用曾高达百万,而今其类似药可将价格拉低60%;原研药企构筑的专利壁垒正被逐一攻破,全球患者用药可及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这就是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带来的产业巨变。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647亿美元,中国市场以283亿人民币(占全球23%)的贡献成为全世界增长极,增速高达217%。这场由细胞株构建、连续生产工艺和分析比对技术驱动的革命,正在重塑生物制药的价值链,一场关于替代权、定价权和生存权的竞争已全面展开。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生物类似药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生物类似药的定义、特性及相关概念等,其次分析了生物类似药发展环境及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接着分析了生物类似药行业的具体发展状况,然后具体介绍了单抗及其类似药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国内外生物类似药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做了介绍分析,最后对生物类似药的投资机遇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生物类似药的发展前途及趋势做了科学的预测。

  生物类似药行业正经历从“技术追跑”到“市场主导”的转型期,其增长动力可归纳为“专利悬崖释放存量市场、医保支付倒逼替代加速、临床外推拓宽增量空间”的三层引擎。根据行业数据,2030年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50亿美元,中国市场增速更为显著,将从2024年的约50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世界生物医药领域最具爆发力的赛道之一。

  市场扩张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来自于集中到来的专利悬崖。2025年至2030年,全球将有包括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在内的10余款明星生物药专利到期,释放替代空间近1000亿美元。以阿达木单抗为例,其原研药在美国的专利保护到期后,生物类似药在18个月内即占据53%的市场占有率,价格较原研药下降40%–60%。其次,医保支付压力推动各国政策向生物类似药倾斜,欧洲部分国家通过集采和医保谈判将生物类似药价格压制至原研药的30%-40%,中国在2023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中首次对部分生物类似药实施“原研药+类似药”同组竞价,进一步加速临床替代。第三,适应症外推政策明显提升单品天花板,EMA、FDA及中国NMPA相继允许通过相似性论证的生物类似药直接拓展至原研药已获批的其他适应症,减少重复临床试验成本与时间,例如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通过外推策略覆盖原研药5项适应症,上市后快速占据中国30%市场份额。

  然而,市场扩张仍面临替代速度不均的挑战。肿瘤和免疫疾病领域的生物类似药替代率可达70%,但胰岛素、红细胞生成素等品种因原研药与支付方深度绑定(如PBM返利模式),替代率不足20%,显示政策与商业生态协同的重要性。

  生物类似药的竞争本质是成本与效率的竞争,其中连续生产的基本工艺(Continuous Manufacturing)正成为行业降本增效的核心技术路径。与传统批次生产相比,连续生产通过整合细胞培养、收获、纯化等环节为无缝流程,实现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55%、厂房占地减少70%、产品收率提升至传统工艺的3.2倍。药明生物搭建的全球首个一体化灌流培养平台,将细胞密度提升至50×10^6cells/mL,抗体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至15美元/克以下,显著优于行业中等水准(约50美元/克),这一技术突破使中国企业在全球成本竞争中占据优势。

  连续生产的核心效益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动态质量控制通过实时监测细胞活率、代谢物浓度等参数,将产品偏差率从批次生产的15%降至3%以下;其二,小型化设备减少对大型生物反应器的依赖,固定资产投资降低40%,尤其适合多品类、小批次的柔性生产需求;其三,耗材循环利用使培养基、层析填料等物料消耗量减少60%,符合生物制造绿色化趋势。欧洲企业Biosana Pharma已实现奥马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全连续化生产,中国药明康德与颇尔生命合作建立的Cadense系统正推动国产技术从“单点突破”向“全流程集成”演进。

  技术跃迁的背后仍需克服工艺标准化与监管适配性挑战。连续生产对细胞株稳定性、设备集成度要求极高,目前全球仅15%的生物药产线采用全连续工艺,且EMA、FDA等机构直至2024年才出台连续生产专项指南。中国需加快构建从工艺设计到质量控制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同时通过绿色审评通道支持企业完成技术验证,方能真正释放“效率革命”的红利。

  生物类似药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平台成熟度与研发策略精准性的双重比拼,当前已形成细胞株构建、分析比对、临床终点设计三大核心赛道的立体化竞赛格局。根据行业数据,全球生物类似药研发成功率从2015年的18%提升至2024年的35%,但其中技术门槛而非资金投入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瓶颈,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千亿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细胞株作为生物药生产的“种子”,其表达水平直接决定商业化竞争力。国际巨头如Catalent通过GS Xceed®系统结合定向整合(Targeted Integration)技术,将稳定细胞株开发周期从传统12周压缩至6周,且表达量稳定在8-12g/L,其核心优点是精准控制基因拷贝数整合位点,避免传统随机整合导致的表达不稳定问题。相比之下,国内多数企业仍采用随机整合技术,开发周期长达16-20周,表达量波动在3-8g/L,且细胞株稳定性较差,传代过程中易出现表达量衰减超过30%的现象。国内领先企业如荣昌生物、百奥赛图已加速布局TI平台,荣昌生物通过引进汉腾生物的CHOzen®平台,将其双特异性抗体表达量提升至5g/L,较原有技术提升2.5倍;百奥赛图则利用自主开发的SUPER抗体平台,实现细胞株构建成功率从40%提升至65%,显著缩短研发周期。

  细胞株构建的技术竞赛已延伸至翻译后修饰精准调控领域。汉腾生物开发的GLYCOEXPRESS®平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调控糖基化路径,使产品唾液酸含量控制在15-20%的优化区间(原研药参考范围10-25%),岩藻糖基化水平降低至5%以下(原研药通常为10-15%),这种精准调控可明显影响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效应,对肿瘤治疗效果提升至关重要。而上市后细胞株变更已成为新的技术突破点,信达生物在IBI305(贝伐珠单抗类似药)获批后,将细胞株从CHO-K1S更换为CHO-K1SV GS-KO,使表达滴度提升4倍,且通过质量源于设计(QbD)原则证明变更前后产品质量高度相似,为行业提供了工艺升级的典范案例。

  然而,细胞株构建仍面临稳定性与规模化挑战。全球仅25%的细胞株能够在2000L生物反应器中保持表达稳定性,而国内企业因基础研究积累不足,细胞株克隆稳定性普遍较国际领先水平低15-20%。未来突破需聚焦合成生物学工具的应用,例如基于CRISPR的基因回路调控技术,可实现细胞生长与蛋白表达阶段的精准分离,从而同时提高细胞密度与产物质量。

  分析比对是证明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相似性的科学基础,其精度要求已达分子级别。监督管理的机构要求进行从一级结构到功能活性的全方位比对,其中糖基化修饰的精确控制成为最大技术难点。复宏汉霖在其曲妥珠单抗类似药开发中,采用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对糖链进行深度表征,确保唾液酸含量、岩藻糖基化水平等关键质量属性(CQAs)落在原研药±5%区间内,任何超出±10%的偏差均可能会引起临床疗效差异或免疫原性增加。目前,行业领先企业已构建多层次分析比对体系:一级结构通过肽图分析确保≥99.9%的序列一致性;高级结构使用圆二色谱(CD)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验证构象差异小于5%;功能活性则通过ADCC/CDC效应实验确认活性差异在±15%以内。

  先进分析技术的应用正成为缩短研发周期的关键。德国赛多利斯的Octet®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凭借非标记、实时检测优势,已成为Fc受体亲和力检测的金标准,其检测速度较传统ELISA快5倍,且数据变异系数小于5%。信达生物在IBI305的细胞株变更可比性研究中,采用该技术验证变更前后产品与FcγRIIIa(CD16a)的亲和力常数(KD值)变化不超过1.2倍,全部符合FDA指南要求。而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进步,使科学家能够精准量化单个糖型比例,如原研药中占比仅0.5%的G0F糖型,类似药也需控制在0.3-0.7%范围内,这种“毫米级”比对是降低免疫原性风险的核心保障。

  分析比对技术的创新直接关联临床风险控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40%的生物类似药研发失败源于分析阶段未能充分表征与原研药的细微差异,例如蛋白氧化率超标可导致药物半衰期缩短20%,聚集体含量增加0.5%可能使免疫原性发生率提高3倍。因此,领先企业正推动分析质量源于设计(AQbD)理念,将关键质量属性(CQAs)与控制策略动态关联,以此来实现从“事后检测”到“事前预测”的范式转移。

  临床研发策略正从“大而全”向“精而准”转变,其中适应性设计与终点选择成为降低研发成本的关键。对结构复杂的产品(如PD-1抑制剂),监督管理的机构可能要求提供临床疗效数据(如肿瘤客观缓解率ORR)支持相似性,传统固定样本量设计需650例患者,而信达生物在其贝伐珠单抗类似药研发中采用适应性试验设计,通过模拟和中期分析将III期临床试验样本量优化至420例,既满足监督管理要求,又将研发成本降低37%,且为后续适应症外推奠定基础。类似策略在肿瘤领域大范围的应用,例如百奥泰的贝伐珠单抗类似药BAT1706临床试验采用非劣效设计,将ORR差异界限设为-10%至+10%,在确保统计把握度的同时避免过度入组。

  临床终点的科学选择直接决定研发效率。行业趋势显示,药效动力学(PD)生物标志物替代临床终点的案例增多,例如胰岛素类似药可通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证明疗效相似性,使临床试验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而在免疫性疾病领域,药物经济学评价成为差异化策略,诺华旗下山德士的依那西普类似药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证明其停药率与原研药相当(差异3%),并借助成本优势快速占领35%的市场占有率。这种策略尤其适合医保支付压力大的市场,因为临床价值需同时考量疗效与经济性两个维度。

  然而,临床研发仍面临适应症外推的科学性与伦理争议。欧盟允许基于相似性原理将临床数据外推至原研药所有适应症,但美国FDA要求每个适应症提供部分临床数据。中国NMPA采取中间路径,允许外推但需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如作用机制相似性和跨适应症PK/PD数据。行业需在监督管理要求与研发成本间寻求平衡,同时通过真实世界研究积累长期安全性数据,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充分信心。

  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正经历着以监管标准异质化和审批路径分化为特征的区域博弈,中国、美国与欧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极竞合”格局。这种格局既源于各国医药产业基础与监管哲学的差异,也深刻影响着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部署效率。

  根据行业数据分析,生物类似药在欧盟的平均审批周期为18-24个月,美国FDA通过“生物类似药行动计划”将其缩短至10-12个月,而中国NMPA因处于产业培育期且更注重风险控制,审评周期常达24-30个月,这种时效差直接引发同种类型的产品在不一样的地区的上市时间差可达19个月以上,明显地增加了企业的全球同步开发成本。

  欧盟作为全球生物类似药监管的先行者,自2004年发布《生物类似药指南(草案)》以来,已建立集中审评机制,通过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的科学评估与欧盟委员会的集中审批,实现“一批件覆盖全欧盟”,截至2023年累计批准93个生物类似药,其中单克隆抗体占比近50%,体现了其体系成熟度。

  美国虽起步较晚(2015年批准首款),但通过《生物制品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BPCIA)构建了高效的可互换性认定框架,FDA的“紫皮书”公开披露生物制品相似性与可互换性信息,截至2023年累计批准41个生物类似药,并认定4款可互换产品,允许药师在州法律允许下直接替换原研药,提升了市场渗透效率。

  中国在2015年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后,监督管理体系快速完善,但审慎性仍是核心特征,NMPA要求药学部分提供极为详尽的比对数据,且临床研究常需包含亚洲人群桥接试验,以确保安全性及有效性适用于本土患者,这种“稳扎稳打”的模式虽延长了上市时间,却为产业长期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监管异质性最直接的体现是标准互认的缺失,这为企业全球同步开发策略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欧盟允许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集中程序批准产品在所有成员国上市,且EMA自2025年起讨论在质量数据充分时减免疗效对比临床研究,体现了其基于风险的科学评估倾向;美国则强调法律框架下的可互换性,通过351(k)路径要求企业证明产品在安全性、纯度和效力上无临床意义差异,且可互换生物类似药可享受市场独占期激励;中国则更注重本土数据的完备性,要求参照药必须为国内已批准产品,且对临床样本量、试验设计(如三期临床试验需包括中国患者群)有更严格规定,以确保数据适用于国内流行病学特征。这种差异导致企业常需为同一产品设计多套研发方案,诺华旗下山德士在欧盟获批的依那西普类似药,因中国监督管理要求补充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亚洲人群桥接临床数据,上市延迟了长达19个月,直接增加了研发成本并错失市场窗口期。

  在审批效率层面,美国通过制度优化实现了后来居上。FDA的“生物类似药行动计划”通过预审评会议、标准化模板等措施,将审评时间压缩至10个月以内,且对质量对比数据充分的产品豁免部分临床研究,例如2024年批准的Semglee(甘精胰岛素)因药学相似性证据充分,无需额外疗效试验即被认定为可互换产品。反观中国,NMPA对药学数据的细致审核(如要求提供多批次原研药与候选药的头对头比对)虽保障了安全性,但也拉长了时间线,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类似药从申报到获批耗时28个月,较同种类型的产品在欧盟的审批多出近10个月,凸显了监管谨慎性与效率的平衡难题。

  未来格局的演变将依赖于国际标准协调与监管互认的推进。欧盟EMA与美国FDA已通过“集群审评”试点推动审评标准趋同,2024年双方就单抗类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CQAs)评价标准达成共识,减少了企业重复提交数据的负担;中国NMPA也通过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逐步对接国际指南,但本土数据要求仍是跨国企业面临的主要壁垒。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建议优先在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监管协同试点,通过接受海外多中心临床数据加速审批,同时借鉴美国“紫皮书”经验建立生物类似药信息公开平台,提升审评透明度与企业预期稳定性。只有逐步破解这座“监管巴比伦塔”,才能让生物类似药真正成为惠及全球患者的公共健康资源。

  生物类似药行业的崛起,正深刻重塑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价值分配格局。传统原研药凭借专利壁垒构建的“高定价、高利润”模式,在生物类似药的科学性替代、智能化生产及全球化供应能力冲击下,迎来结构性变革。产业控制力的核心,从单一专利保护转向研发效率、工艺水平与市场准入能力的综合竞争。中国企业通过技术突破、法规协同与战略出海,逐步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参与者,推动生物药可及性的全面提升。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已超越简单分子仿制,转向细胞株构建、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的全链条创新。例如,君实生物在上海临港基地搭建的一次性智能产线,通过实时数据交互与“黄金批次曲线”分析,将细胞培养效率提升约20%,物料配送误差率降至0.01%以下,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过程保证品质”的数字化转型。这种智能化升级不仅加速了研发周期,更显著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生物类似药研发成本约为0.75亿至2.5亿美元,远低于原研药的12亿美元,为市场化定价留下空间。

  技术突破的重点是对高壁垒领域的攻克。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复杂制剂(如微球、脂质体)和抗体药物研发上进展显著。以复宏汉霖的曲妥珠单抗类似药为例,其通过相似性研究和临床验证,在欧盟获批上市后,快速占据原研药2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以下数据展示了代表性生物类似药对原研市场的渗透效果:

  生物类似药的监管复杂性要求企业不仅适应本国政策,还需同步应对国际规范。中国药监部门加入ICH后,明显提升了审评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例如,预审评沟通机制(Type C Meeting)的常态化,使企业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即可与监督管理的机构对齐技术方面的要求,将申报周期平均缩短3–6个月。

  另一方面,各国对生物类似药的定义和准入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成为企业出海的主要挑战。欧盟强调“相似性”的全程验证,美国则注重专利挑战与市场独占期设计。中国药企正通过主动参与ICH指南协调,推动“双边认可”机制,减少重复审批。例如,君实生物的PD-1抑制剂通过FDA的“实时审评”试点,上市审批时间压缩至6个月,为后续生物类似药出海铺平道路。

  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国际化,已从单一产品出口升级为“研发–生产–注册”一体化方案输出。依托完备的化工基础与成本控制能力,中国企业在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市场,通过绑定当地临床资源,实现产品快速本地化。例如,复宏汉霖的曲妥珠单抗类似药在巴西获批时,联合当地医院开展真实世界研究,使药品覆盖率一年内提升至40%。

  面对印度在规范市场的先发优势,中国药企聚焦高技术壁垒品种与供应链稳定性破局。美国注射剂短缺问题(2024年短缺药品达323种)为中国公司可以提供契机:健友股份、普利制药等通过cGMP认证,2023年获得FDA批准的注射剂ANDA批文超20件,凭借稳定的无菌生产能力抢占市场。以下趋势凸显了出海路径的升级:

  生物类似药正推动行业从“专利独占”向可及性优先的价值逻辑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为价格下降(生物类似药上市后通常使药品价格降低30%-60%),更通过竞争倒逼原研药企加速创新,形成动态平衡。对中国企业而言,下一步的重点是将短期成本优势转化为长期平台能力:通过AI工艺开发、全球注册网络与绿色生产技术的结合,在“替代艺术”中建立新的话语权。当更多“中国方案”进入欧美药典,生物制药市场的价值公式将真正重写——不仅是份额的重新分配,更是全球健康福祉的共同提升。

  【中投顾问】是中国领先的产业研究咨询专业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和产业招商的全流程服务,还开发了产业研究咨询的大数据平台【中投顾问产业大脑】。有任何专业问题欢迎互动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库兹马:很快乐这段密布的路程完毕了我的脚踝正在好转

下一篇:2025 年全球生物医药格局变革:减重药热潮、并购回暖与中国创新崛起